但是罗马人隔壁的日耳曼人却偏偏不这么想,胡子可是男性最根本的特征,就像女性的乳房一样重要,岂能剃掉?大丈夫不拘小节,怎么能像隔壁的罗马人那样娘炮?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败给日耳曼人,罗马娘炮属性坐实,日耳曼人以留大胡子为荣,大胡子就和雄性特性绑定了。
进入19世纪,铁腕强人德意志皇帝威廉一世身体力行,进一步用海豹胡来象征男性形象和威严。
卫生胡来源于20世纪的欧洲
与其说来源是欧洲,更准确来说是来自德国。
上文提到德国日耳曼人以大胡子为荣,加之欧洲人天生就毛发旺盛,留着络腮胡子的德国人也就比比皆是了。在20世纪初,当时的西方国家流行八字胡,或者大胡子。
不料想爆发了一战。
现代战争证明,八字胡和络腮胡子都不卫生,在战场慌忙吃军粮的时候,往往会有面包、汤汁、肉末等,残留在胡子里,很是邋遢。再加之战事紧急,很多人根本没有时间去打理自己的胡子。
很难想象类似于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样的大胡子,如果要上战场得有多么累赘,完完全全是个负担。
因为没时间打理胡子,食物的汤汁和残渣就很容易在胡子中腐败,到了夏天会更不卫生,细菌会大量滋生并在军营中传播,直接导致军队战斗力的下降。
为了士兵能够轻兵上阵,逐渐出现剔八字胡和大胡子的迹象。有一小部分人图方便,直接剃掉所有的胡子。但是一战战场条件极其恶劣,根本就没有干净的剃须刀。对从来没剔过胡须的人来说,鼻下三角区本身就脆弱,剔得太干净极易感染,加之剃刀钝,可能会造成皮肤划破感染的情况。
一个奥地利上等兵别出心裁地发明了剪掉大部分,只留鼻下一小撮的剪法,只留下鼻子和嘴唇中间的那么一丁点,这样一来,既保留了男子汉的气概,又更加卫生,也不至于让脆弱的鼻下三角区感染。
但其实一战时大部分德国军人还是选择拿剪刀将多余的大胡子剪掉罢了,短一些无所谓,主要还是保留男性特征。
卫生胡的流行与希特勒有关
在1930-1940年代,这种胡子有一个专有的名字,叫做“卫生胡”。而彻底将卫生胡变成时尚并引领世界的是希特勒。
希特勒参加一战的时候,不光周围的人,就连他自己都留着普鲁士大胡须,不卫生、不方便打理、容易感染。这些问题固然存在,但大胡子士兵戴防毒面具很不方便,这才是最要命的。
英法军队曾经狠狠地在一战战场上用芥子气给予德军重创,希特勒本人就因为当时是大胡子戴橡胶防毒面具时依然“漏气”,而受到了毒气伤害。
希特勒独揽大权后,身体力行,采用了奥地利上等兵的做法,并将这种“卫生胡”带向了全世界。
我们熟悉的美国喜剧大师卓别林,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卫生胡”。
这种流行是全世界范围的,就连社会主义苏联红军陆军大将巴甫洛夫,也是时代的弄潮儿,留起了卫生胡。
并且巴甫洛夫绝不是个例,即便在社会主义的苏联,也有许多军官留着卫生胡。
日本人与胡子不得不说的那些事
虽然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和德国几乎没有交流,但想法出奇一致,日本人从战国时代就已经定下了爱留大胡子的习俗,并且与德国一样,认为“威严的大胡子是武士手握权力的象征,也是男性的特征”。
直至1670年,德川幕府第四代将军德川家纲下令不准再留大胡子,因为他认为胡子等同于野蛮。这也反映出这个时代对于男性审美的变化。
然而到了江户时期,细心的日本人在黑船事件之后发现,文明的西方人都留着大胡须。
1873年明治天皇带头剪发、穿洋装蓄起了胡子并拍摄了外交用的照片昭告日本。从此,在日本男人心中,蓄胡子和文明画上了等号。
明治维新后,在和魂洋才的倡导下,日本吃牛肉喝牛奶,剪短发穿洋服,并且禁止公务员穿和服和留传统发式,摈弃糟粕。
在日本军队中,对蓄胡子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只是日军中的将校们认为蓄胡子能显得更加勇武威严,所以很多人会蓄胡子。而日本普通士兵没有时间和条件打理胡子,所以干脆就剃光,如果在影视剧中看到了蓄卫生胡的日军,那极有可能是军官。
最后,卫生胡仅仅只是一种较为实用的战时胡子样式,但由于被万恶的法西斯所广泛采用,因此带上了丑陋恶心的负面意义,所以二战后,这种狂热的流行就从全世界消失了。
-END-
问南方晴为何物,直教人湿去内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