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20年代末的时候,有人发现,当任何一个耳朵听到巨大的噪音的时候,我们2个耳朵里面的镫骨肌(Stapedius)就会自动收缩。
耳朵听见声音的过程如下:耳廓捕捉声音→传到耳道带动鼓膜振动→三根听小骨将振动传导到耳蜗→在耳蜗里声音从声波信号转化为神经电信号传送给大脑处理→听见并且理解声音。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可能都会对听力造成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中耳道中的“三根听小骨”不得不提!它们分别是锤骨、砧骨、镫骨。其中镫骨是人体中最小最轻的骨,由于外形长得像马镫,所以叫做镫骨。
与镫骨连接的肌肉叫做镫骨肌,当耳朵听到一个巨大的噪音时,两只耳朵的镫骨肌就会发射出“有噪音来袭,要保护主人”的信号!于是这块肌肉一收缩,传到内耳的能量就大幅减小,防止内耳受损,这个过程叫做镫骨肌反射,也叫中耳肌反射。所以说,耳朵是非常聪明的器官,能在声音很大的时候“关闭耳朵部分功能”,达到保护耳朵的作用。
那么如何“关闭自己的耳朵”的呢?
一般来说,声音在20-40分贝大约是耳边的喃喃细语,在40-60分贝时属于我们正常的交谈声音,而超过90分贝时就会损害听力神经,如果呆在100-120分贝的空间内,如无意外,一分钟人类就得暂时性失聪(致聋)。
因此,为了不被吵死,当声音的分贝在85时,耳朵会启动中耳肌反射。
比如有时候我们在听音乐时,会觉得声音越来越轻,这就是中耳肌反射的作用在保护听力了。而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说明这个音量已经到可能会损害听力的程度了。
除了在高声之下,耳朵会启动“中耳肌反射”,当人们准备要说话或者吃东西时,中耳肌反射也会提前发生,能够把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减少约15分贝!
所以你知道了吧,有些人高声说话前,他自己的耳朵已经提前开启了保护模式,但是你却被猝不及防地震撼到了。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说话声音很大,但自己却不觉得聒噪,而你却很受伤的重要原因了。
实际上,不仅人类有中耳肌反射,许多动物也有。比如,猫咪在吃饭、打哈欠、防卫,或者耳朵被摸的时候也会有中耳肌反射。
为什么熊孩子不会被吵到呢?
实际上,小孩子喜欢尖叫,除了缺乏教导以外,他们的天然生理缺陷是让他们不觉得自己吵的另一方面原因。
其实婴儿,还有5岁前的幼童的听力的确不如成年人。对于婴儿和学龄前儿童来说,任何音高的音都要比较响才能让他们听清楚(2万赫兹左右的超高音除外)。比如对于1000赫兹音高(大多数元音)的声音来说,成年人能听清楚90%的时候,5岁的孩子需要再高20分贝,才能达到和成年人一样的准确率。
换句话说,成年人觉得已经很吵的时候,小孩子才觉得刚刚能听清,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不会被自己的尖叫吵死的一大原因。
不过不要感到绝望,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5岁以后,熊孩子们的听力会越来越好,他们终于可以意识到自己曾经是一种噪声污染源了…
来源:科普成华
编辑:游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